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研究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麝繁育场展开,分别于2012年7月和2013年8月,针对374只圈养马麝,采用基于量表的个性评价法进行评价调查。结果表明:可建立包含17个个性项目的圈养马麝个性量表,因子分析显示每个项目公因子方差和载荷均大于0. 4,各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0. 33%,表明此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此外Cronbach’sα系数为0. 787,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量表设计合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圈养马麝划分为五大个性维度:侵略性、社会性、刻板性、温顺性、活跃性。研究发现,圈养马麝个性维度与野生个体的个性类型划分存在差异,主要是受圈养条件和人为干扰等影响。圈养马麝个性量表和五大个性维度的建立对指导马麝繁育管理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填补了马麝个性研究的空缺,并为进一步进行麝类动物个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此类个性层次研究方法具有较好区分度,可为其他动物个性的初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圈养林麝(Moschusberezovskii)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亚群的检测,探讨林麝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并探索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淋巴细胞亚群的方法,为研究林麝重大疾病的病理机制及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健康林麝和患呼吸道疾病林麝各5头,以双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亚群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羊源CD4、CD8的流式荧光抗体能够标记林麝细胞并有效检测;患病林麝与健康林麝相比,外周血CD4~+细胞含量无差异(P 0.05),CD8~+细胞含量则显著降低(P 0.01),CD4~+/CD8~+比值显著增高(P 0.01)。结果表明,患呼吸系统炎性疾病的林麝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8~+亚群变化显著,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林麝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圈养林麝粪便类固醇激素保存时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非损伤性采样方法对圈养林麝在三个条件:1)未处理,2)90%甲醇,3)0.9%抗生素,15个时间梯度下(20℃)的粪便中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物的保存时间及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林麝粪便在室温下(20℃),孕酮及其代谢物48 h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雌二醇、睾酮和皮质醇及其代谢物在18 h均出现显著变化;对比抗生素保存,用甲醇保存是一种较好的保存林麝粪便类固醇激素的方法;然而不同激素用甲醇保存的时间不同,孕酮不宜超过1个月,皮质醇不宜超过半个月,睾酮则不宜超过10天,而雌二醇可以保存2个月之久.  相似文献   
4.
马麝年龄指标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头骨度量的28项指标,通过判别分析建立其种群年龄结构的判别函数,为保护其种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林麝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在培养基中加入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伴刀豆球蛋白ConA,由此建立了适合其增殖的培养体系。培养75h后,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确定林麝核型是2N=58,且全都是端着丝粒染色体。实验结果还表明,通过获得较晚的中期分裂相,可以确定染色体是端着丝粒不是亚端着丝粒类型。同时首次应用染色体G-带技术,研究了林麝染色体的G-带带型。  相似文献   
6.
小兴安岭地区原麝冬季食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2004 年2 ~3 月和2004 年11 月至2005 年1 月在黑龙江省通河县龙口林场,对原麝冬季的食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分析原麝冬季采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比例,并测定了主要取食的9 种木本植物及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营养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原麝冬季取食的植物共计46 科66 种,其中兴安杜鹃、光萼溲疏、五角槭、羊胡子苔草分别占32.7%、7.8%、5.81%、5.56%, 是原麝冬季主要取食的植物种类,占取食植物的51.9% 。木本植物枝叶是原麝冬季的主要食物,在冬季食物组成中所占百分比最高, 达75.0% 。对草本植物、蕨类、苔藓、地衣的取食量均较小。冬季原麝比较喜欢采食蛋白含量高的植物,采食部位主要为植物木质化较低的当年枝顶端部分。藓类主要出现在1 ~3 月份的食物中。  相似文献   
7.
甘肃兴隆山林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隔离种群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兴隆山林区大约在300a前就已完全隔离。现有马麝种群的密度高而相对稳定,约为30-50头/km^2,在目前密度与系统压力下,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5000头左右,但却面临着疾病、营养不良与偷猎的威胁。因此应努力建立一个“以开发养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从而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8.
王静  孙军平  徐涛  祁军  张远林  张学炎  孟秀祥 《生态学报》2020,40(21):7997-8004
综合采用样线法、粪堆计数法及重复调查法对甘肃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进行了种群调查,结合生境分析,确定了其种群分布、数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兴隆山保护区分布有野生马麝(1159±275)头,平均种群密度为(3.51±0.83)头/km2;各植被类型生境中的野生麝种群数量及密度存在差异,灌丛生境分布有70%的野生马麝种群,达(807±170)头,种群密度为(6.49±1.63)头/km2;针叶林种群密度最大,达(8.85±83.25)头/km2,分布有野生麝(123±45)头;针阔混交林分布最少,仅(41±15)头,种群密度为(5.00±1.84)头/km2;人工林生境无野生马麝分布。保护区各植被类型生境中的野生马麝种群分布差异反映了马麝对适宜生境功能的需求,食物、保温和隐蔽性是制约野生马麝冬季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此外,因生境及人为干扰强度的不同,保护区各区域的野生马麝种群分布存在差异。建议通过减少人为干扰、地表植被管理及人工林管理优化等措施增加生境适宜性,促进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马麝种群的快速恢复和增长。  相似文献   
9.
在2016年和2017年的5—8月,我们对川西马尔康麝场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麝香分泌进行了行为与生理监测,对麝香分泌的各阶段进行了准确判定,记录了泌香启动、泌香盛期开始、泌香盛期终止及泌香结束的时间阶段及持续时间长,分析了林麝麝香分泌的时间阶段与体重和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的雄性林麝平均泌香启动日在6月16日[(167.06±7.75)d,n=141],于6月17日进入泌香盛期[(168.52±7.67)d,n=141],6月21日[(172.17±7.26)d, n=138]泌香活动减弱,至6月25日[(176.27±8.11)d, n=131]泌香结束;雄麝体重与其泌香启动、泌香盛期停止及泌香结束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PS = -0.234,PPS =0.028;r VSF = -0.215,PVSF = 0.047;r SE = -0.229,PSE = 0.043),即雄麝的体重越大,其泌香越早;各年龄组间的平均泌香时长差异显著(F 17, 113 = 3.482, P = 0.003),其中2岁雄麝平均泌香时长最长[(13.07±2.08)d, n=20],显著高于3岁[(9.38±0.76)d, n=12, P = 0.042]和4岁[(7.80±1.60)d, n=5, P = 0.013]个体;马尔康林麝平均泌香量为(11.85g±0.96)g, (n=114),随泌香时长延长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P = 0.854)。基于上述林麝雄体的泌香时间、泌香量与年龄和体重等因素间的关联,可对圈养的林麝个体间的泌香力、泌香量等进行区分和预判,作为圈养林麝驯养生产力优化的依据,并可为圈养林麝优质品系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于2016年6月20日至8月10日在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开展,采用基于量表的个性评价法对172头(雌麝59头,雄麝113头)圈养林麝进行了个性评价,建立了圈养林麝个性维度,并探索了个性维度与其麝香分泌和繁殖成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因子分析各项载荷值均大于0.4,Cronbach''s α分析结果为0.648,表明个性量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此外,特征根大于1时,圈养林麝的侵略性、活跃性、刻板性、胆怯性及社会性五大个性维度可解释70.77%的个性信息,并通过聚类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维度划分的合理性;雄性林麝的社会性维度和麝香分泌量存在显著正相关(r=0.234,P < 0.05),社会性越强(展现出更多的互饰接触、共同摄食等亲和行为的个体),其泌香量越高;侵略性(r=0.463,P < 0.05)、活跃性(r=0.440,P < 0.05)、刻板性(r=0.595,P < 0.05)与雌性分娩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个性越强,分娩时间越晚,此外,刻板性与产仔数呈显著负相关(r=-0.341,P < 0.05),表明圈养林麝的繁殖成效主要受刻板性维度影响,刻板性强的个体对繁殖成效会有一个负面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